顶点笔趣阁 > 转运六零末 > 37.第37章

37.第37章


军区大院里好些个年轻人去下乡,  为了支持这批下乡青年,大院里特意弄了辆卡车送知青们去火车站。

        有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出远门,  就一同坐到解放车上,去火车站送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的妈妈陈蓉赫然在送行的人中。

        陈蓉满脸不舍,“倩倩,到了那里,别忘了给家里写信。要是想家,  就回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蓉的殷殷慈母心,  已经关注女儿好几天了。自从知道下乡开始,  陈蓉开始忙着给女儿准备行李,  每每想到事情,就叮嘱女儿该怎样做。

        天真的唐倩以为他们去支援国家建设,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。她听妈妈的话都听烦了,想早点离开父母身边,争取获得美好的自由的未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,唐倩没太在意妈妈的脸色,  根本没有把她的话放到心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火车站,  人头攒动,  到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场景。很多不舍孩子的家长,  都到火车站来送行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像谢怀谦这样只身前来的,不用跟亲人告别,上火车占座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汤立民匆匆跟他妈告别,  “妈,  你说的我都记住了,  我先上车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到了那里可别忘了给家里写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道了!”汤立民头也不回应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臭小子,一想到去外面,心就野了。”汤立民的母亲按捺下心里泛起的酸楚,跟同来送行的陈蓉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一看谢怀谦上了火车,她想占个跟他挨着的座位,紧跟着就跟她妈告别,也上了火车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除了某些满怀希望下乡的青年,也有不想下乡的青年,他们是不得不遵从政策,从城市转移到农村。这样的人不是没有,都在黏黏糊糊跟家人告别呢,有的姑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,都快喘不上气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火车缓缓开动,带走了这批怀梦青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不少人,是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远门。坐火车都感到新奇,不住的打量火车上和窗外的景色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,再新奇的事物看的时间久了,也会感觉没意思。这批下放青年,多数是跟自己的同学坐一块儿,开始憧憬下乡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听着知青们的幼稚话语,唇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。到了农村,这些人住不了几天,就该后悔不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拉不下脸来跟谢怀谦说话,只好跟田文静胡扯闲聊,她还不时偷看谢怀谦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跟汤立民坐在一起,唐倩没机会跟他同座。

        钱卫华就坐到唐倩对面的座位,不时找机会跟唐倩聊天。不仅如此,他还主动帮唐倩端茶倒水,跟伺候主子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看谢怀谦都不往她这边瞧,气嘟嘟的,满脸不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田文静这才确信,唐倩和谢怀谦不知啥时候闹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静静地注视着窗外的景色,有时和汤立民聊几句,一切都显得从容闲适,跟周围那些或激情演讲的青年、或垂思家的青年都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看他的神色,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知青们的下乡地点不同,有很多在中途就下了车,也有在中途上车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火车越是往北开,下车的人越多,上车的人越少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这批人也在半路下了车。下来后,就看到车站有接待他们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个人行李都不少,唐倩带的衣服多,显得比别人多了不少东西。可是,她又是个干啥啥不行的,一下车,只能求助别人帮她拿行李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本来想让谢怀谦帮忙,可是谢怀谦人特利落,早已扛着自己的行李走到前面,直接把她无视了。谢怀谦有帮别人拿东西,就是不帮唐倩,态度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    没办法,唐倩只好把行李交给一直随时帮忙的钱卫华。只有他现在为她鞍前马后,在照顾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边走边抱怨:“早知道这么累,我就不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会儿,她还不知道,更累更苦的日子在后面。

        钱卫华劝说:“唐倩,你再忍忍,等到了地方,安顿下来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分到J市的人数不少,但他们又不是去同一个地方,在市里就一批批分开;等到了县里,又一批批分到各个乡镇上;到了乡镇上,再几个一伙儿分到村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谢怀谦几人是提前找关系分的地方,他们都被分到周家村。

        去周家村的知青,一共有八个。谢怀谦、汤立民、钱卫华、唐倩、田文静,除了他们几个之外,还有三个其他城市的人,分别叫杨俊生、何莉莉、朱红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存福拉着马车缰绳,跟对面七八个知青说:“行了,你们把行李放到马车上,都跟我走吧,还有几里地就到周家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等人把自己的被褥等都放到马车上,光行李就快把马车占满了。这样,知青们就不能坐马车回去,只得走路回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看到这种情况,开始不满地抱怨:“怎么不多派辆马车来接人,还得走回去,多累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她又说:“这里看起来真偏僻,离县城好远,以后我们不会就呆在这种破地方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莲花镇上的状况,被唐倩看在眼中,破房破屋的,一点不如城市好,她这才担心未来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现在还没想到,下乡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,以为跟到农村演出一样,表演几个节目就走人。未来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存福听到唐倩毫无遮掩的话,开始皱眉。这些城里的年轻人,一看就是干不来农活的人,弄到农村来干啥,不够给人添乱的,还能指望他们干活?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唐倩的话,周存福对知青们的第一印象并不好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见状,急忙挽回唐倩造成的坏印象,他赶忙跟村长搭话:“大叔,周家村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谢怀谦故意跟周存福扯起村里的话题,顺便表明自己年轻,力气大,干活完全没问题;而且他从爷爷那里学过一点种地经验,并不是什么都不懂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存福跟谢怀谦聊过后,觉得这年轻人不错,不是说大话的人,确实懂一些地里的庄稼活,比起那几个娇滴滴的姑娘可好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看来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像小谢这样的年轻人,到哪里都混得开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前世谢怀谦下过乡,懂得事情不少,跟村长谈话还算投机,周存福这才对知青们的印象改变了些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谢怀谦在来之前,就跟周娇打听过周家村的一些情况。周娇不爱跟人闲聊,知道的闲事不多,但是队里的大体情况,听奶奶提起过,就跟谢怀谦大体讲了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谢怀谦知道,周存福就是周娇的大爷爷。既然是周娇的亲人,他以后要跟村长打交道,肯定是要敬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哪能像唐倩那样,一来就说让人讨厌的话,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,他们还想在周家村的地头上混吗?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唐倩这边,除了钱卫华和田文静安慰她,其他三人并没多话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他们心里也觉得乡镇不如城里好,可是,就算是大实话,也不能当面说。都不是小孩子了,哪能当着人家的面揭短,唐倩太不懂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剩下的几个知青,恨不能离她远远的,别让村长以为他们跟唐倩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唐倩几个姑娘累的脚脖子都快断了,终于走到周家村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是周存福狠心不给她们坐车,这年头牲口精贵着呢,都是队里挤出口粮精心喂养的,平时除了干地里的活,都舍不得用它们,也是怕把牲口累出毛病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周存福看着,这批知青里面,有好几个一看就不是干活的样儿,让他们多走几步路,也是锻炼一下。如果连这几步路都走不了,干脆哪儿来的哪儿回去,村里可养不起吃嫌烦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抱着这样的想法,周存福硬是没跟唐倩几个姑娘客气,没她们上车挤着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行了,到周家村了。以后你们就住这个院子。男的一间,女的一间,房间你们看着分派。吃的口粮等会儿让人给你们送来,你们自己做着吃。”周存福拉着一车行李,把知青们带到给他们安排好的院子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周存福来接人之前,已经给这些知青安排了住处。

        去年村里刚没了个孤寡老人,留下三间房子,那房子拾掇一下还能住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存福就让村里几个壮劳力给修了修房顶,维修一下火坑和窗户,还把角落里的蜘蛛网用笤帚疙瘩扫掉,住人是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外面的灶房也帮着拾掇好了,从大队弄了口旧铁锅装在灶上,能开火做饭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之前是个孤寡老人住,老人走之前,已经好几年没好好修葺房子,院子的土坯墙头已经被雨水冲刷的不成样子,看着也就一米来高,都挡不住外人的眼光,一眼就能瞧见院子里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那个大门,几块木头组成的木栅栏,歪歪斜斜地挂在大门口,跟破烂没两样,完全不起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房子都是土坯的,用黄泥做成,看上去土里土气,破旧不堪。反正在知青眼里是这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就住这里,这里能住人吗?”唐倩看到院子里的破落情景,不由大呼小叫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到现在还没有接受现实,还以为自己是城里娇养的大小姐,完全没有意识到苦难的日子将要来临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知青的到来,院子里早就来了一批批围观的群众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人听到唐倩嫌弃院子,忍不住呛声说:“你这姑娘咋说话呢,这院子咋不能住人了?你们来之前,村长刚让人给你们修了屋顶,打扫了房间,太不知好歹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就是,就是。有能耐回城里使去,来咱们这穷乡下干啥?”

        从小到大,还真没几个人这样跟唐倩呛着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唐倩听到村民的话,看着村民不善的眼神,忍不住委屈地含起眼泪,一副要哭的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行了,你们都围在这里干啥,都没事干了,都赶紧散了!”周存福不想知青来第一天,就跟村民闹矛盾,赶紧把两下分开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村民得知知青下乡的消息后,少不了议论纷纷,讨论过很多话题。其中不少村民对知青挺有好感的。不管咋说,人家都是高中生,起码有文化。

        从这点来说,比他们这些泥腿子强。村里人就是不明白,既然都是高中生,在城里找个工作干多好,干嘛都往乡下跑?


  (https://www.ddbiqutxt.com/chapter/49936_15716270.html)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ddbiqutxt.com。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dbiqutxt.com